抽象與觀念:身體、行為與后現代性 ——王易罡作品展
開展時間:2023-04-07
結束時間:2023-06-11
展覽地點:成都市美術館B區B1展廳
展覽地址:成都市金牛區金牛壩路388號(天府藝術公園內)
主辦單位:成都市美術館
王易罡,1961年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8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他是中國當代繪畫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涉及表現、抽象、波普等風格。
抽象風格始終是王易罡藝術生涯的主線,他經歷了早期現代主義抽象、媒介性抽象、表現性抽象、觀念性抽象等階段,引領了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
王易罡的創作源于80年代,中國正處于開放初期社會開始復蘇階段,彼時的社會都在關注國門以外的世界。尤其在1985年,中國美術界展開了新的思潮,試圖從西方文化中尋找新的血液,帶來了“85思潮”的興起。
那時,本就排斥學院派寫實主義的王易罡,在西方現代藝術中看到了鮮明的個性、自由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對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極大尊重和包容。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將步伐邁入了形式化與風格化的抽象探索中。王易罡這個決定的背后,是他的叛逆精神和對未知的強烈渴望。
“繪畫對我來說,始終是一個在破壞中建立的過程。我是在上世紀80年代研究畢加索和立體主義的時候形成的這樣一種觀念,當時還只是從繪畫語言、繪畫形式的層面去理解,并沒有意識到這會對我后來的創作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王易罡
我是真的不會“畫畫”
在了解王易罡充滿叛逆的抽象藝術前
來做一道選擇題
測試你對抽象藝術的審美天賦值
01
該用啥樣的姿(zhi)勢(shi)
才看懂一幅抽象藝術?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
A、辨認畫中具體形象
B、推測作者創作意圖
C、整體看、局部看、側著看、手機拍著看
D、無需刻意辨認,隨心感受
E、以上都可,沒有限制,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對觀眾而言:
欣賞抽象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挑戰
藝術家天馬行空、沒有界定的創作
讓觀眾觀看時需靠本能
純粹地、直接地感受畫面情緒
但有時也會存在著過度解析
對王易罡而言:
抽象藝術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繪畫風格
是對人們生活的觀念改變
它沒有既有的邊界與規范
也不受媒介與形式的制約
所謂的審美期待全部落空
藝術家所能控制的只是繪畫的過程
“在畫的過程中我不知道在畫什么,也不知道最終會怎樣,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我放棄了視覺效果之后,在一種不控制中形成的。我并沒有把畫畫看得很重,它僅僅是我生活的一種痕跡。所以未來的結果完不完整我不會特別在意,有意地把作品放置到一種不確定的繪畫方法當中,瞬間畫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偶發性也是我所追求的。”
——王易罡
03.
“非常規才是我的常規”
當你在展廳看到一堵厚厚的油彩墻
有沒有好奇過它是怎樣“畫”出來的?
為了擺脫創作慣性和束縛
王易罡盡可能的使用“非常規”方式完成畫作
或涂抹,或覆蓋,甚至赤腳上陣
所以見他手掛吊繩、畫布上“起舞”也不為怪
他將“行動”與“身體”觀念化
掙脫思想禁錮,用自己的肢體來“說話” 這也是本次展覽所探討的主題
“我的繪畫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在非理性狀態下完成的,但是,也不能簡單說是理性還是非理性,我更愿意稱之為一種‘超理性’的存在,因為它更加真實。‘理性’是文化和教育的結果,但理性不見得是正確的,更不見得是真實的;只有超越理性,才可能會體驗到更為真實的存在,真切地看到和去觸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如果單單是用理性和邏輯去思考,一定是不真實的。
繪畫創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首先就是關于自由和控制的問題。這個關系非常重要,就是說你要在一個混亂當中建立起一個新的秩序,這個秩序是你內心里的感覺,你心里的秩序,是把你心里的這種秩序投射到畫面上,設法建立起一個獨特的畫面結構和畫面秩序。”
——王易罡
04.
展覽亮點:
2023年新作首亮相
本次展覽是王易罡在成都首次舉辦個人展覽,集結了一百余件藝術家從早期現代主義抽象——媒介性抽象——表現性抽象——觀念性抽象等階段的作品,時間線從20世紀80年代橫跨至近期。更為驚喜的是,藝術家2023年的最新畫作也將在本次展覽首次亮相。展覽共分為四大版塊,旨在以王易罡個案研究的方式,以創作脈絡為線索,展現王易罡創作狀態的同時,追蹤王易罡新作中凸顯出來的新觀念,為探究中國抽象藝術發展及中國當代繪畫提供脈絡與線索。
4月7日
來成都市美術館B館B1展廳
伴著春天明媚的天氣
看王易罡怎樣用肢體語言玩轉色彩
來展開一場抽象藝術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