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香港取消強制酒店檢疫措施,以及內地疫情放開后的亞洲范圍內備受矚目的國際藝術盛會,本季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呈獻了來自亞洲、歐洲、南北美洲以及非洲32個國家及地區的171間參展畫廊帶來的新晉及知名藝術家的現當代藝術作品。相較2022年130間畫廊,在參展數目上有著顯著增加,也因此成為2019年以來最具規模的香港展會。
展場氣氛自不用多說,借著旅行不受限的時機,香港巴塞爾成為“重聚”的絕佳理由。人氣帶來的買氣讓大家都在感嘆重拾了對藝術市場的信心。
之前媒體和坊間大肆流傳的關于香港當代藝術市場在亞洲的中心地位將被其他國家、地區取代的焦慮,似乎也隨著交易的火爆而煙消云散。
香港除了在貿易、文化上的歷史沉淀占有絕對優勢之外,在最集中的時間內爭取到最多資源方面顯然也很會“搞事情”。香港藝術周期間,從國際級別的大美術館到本土藝博會、畫廊,都在全城聯動的頻率中找準了自己的節拍??旃澴?、高效率,是香港巴塞爾和這里的藝術市場所追求的,無關好與不好,只是說這種節奏適合香港,而來到這里的人,也因跟隨上了節奏而體驗到了收獲的喜悅,這已然足夠。
在這個倍速發展的時代,以年為單位來觀察事物的變化尚且太久,更何況是經歷了三年的疫情時期。我們在與現場的機構和藏家的溝通過程中,大家大多對香港藝術市場和香港巴塞爾的優秀表現評價一致,但對本季展場現場觀察,還是能夠看到一些變化。
觀察一
歐美畫廊參展數量比往屆少些
這可以被看做是一種“不可抗力”因素。香港宣布去除防疫措施和取消強制酒店檢疫措施的時間比較晚,導致畫廊錯過了申請藝博會的時間,所以出現了一些歐美畫廊缺席的情況。
觀察二
中國內地畫廊數量有所增加,并且展位位置更好
現場的一些畫廊主和藏家也提到,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現象,說明內地畫廊在國際平臺上有了更多展示和推介自己的藝術家和作品的機會。但也有可能與一些歐美畫廊的缺席有關。不過,單從這一屆來做判斷并不全面,還需要再多觀察。
觀察三
架上作品在展場內占有絕對比例
我們在現場的交流中,一些藏家和行業從業者認為,畫廊更多地帶來架上繪畫作品,很有可能與疫情之后,大家對市場抱有觀察態度,而選擇相對保守的策略有關。
觀察四
作品有更年輕化和潮流化的趨勢
與許多行業一樣,藝術市場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經歷了一個充滿挑戰和變革的時期。疫情在為藝術市場的復蘇帶來了諸多困難的同時,也為行業舊秩序和傳統規則的革新提供了機會。所以無論是藝術機構,還是藝術家,近幾年也都在經歷名單換代的過程。同樣的,無關好壞,只能說是一個必然的走向。
觀察五
更多的畫廊開始辯證地看待“本土性”與“國際化”的關系
建立和肯定本土文化自信,讓展場內畫廊帶來的作品和展位氣質都更有看頭。“本土性”與“國際化”是一組辯證的關系,與國際經濟、文化、科技環境的變化休戚相關。是否關系到通過對本土文化的強調,在國際藝術市場上“搶灘”話語,這個問題還需求證的時間,但不再是趨同的所謂“國際化”的藝術語言表達,是在當下對藝術的“本土性”和“國際化”問題的一種重新看待。
在展場內,我們也就本次的參展感受和觀察,與一些畫廊聊了聊。
按照畫廊采訪順序排序
常青畫廊
在架上作品占有重要比例的展場中,常青畫廊的展位在觀感上具有明顯的差異化。藝術家多是中國藏家和觀眾的熟面孔,包括安東尼·葛姆雷、安尼施·卡普爾、阿岱爾·阿德斯梅等。作品類型也更多元,繪畫、雕塑、裝置及攝影均有涵蓋。
在談及藏家的趣味較疫情之前是否存在變化時,北京常青畫廊總監彭詠儀提到,藏家對不同門類和風格的作品的接納度越來越高,包括對不同國家、地區和年齡階段的藝術家的作品,也呈現出了較高接納度的趨勢。
在彭詠儀看來,重聚本季香港巴塞爾,超預期的銷售,讓大家重拾了對藝術市場的信心。巴塞爾藝博會在亞洲,以至全球范圍內的優勢地位,主要原因還是基于多年積累的品牌力量,其中包括對參展畫廊品質的嚴控,以及畫廊面貌豐富性的呈現,這些對于吸引更多優質藏家都至關重要。
常青畫廊展位
卓納畫廊
在同畫廊香港資深總監許宇的聊天中,他表示“就展會整體而言,色彩絢麗吸睛的作品比較多,也會受到不少藏家的關注,場內展出的作品很大占比來自繪畫。”許宇尤其指出疫情兩三年間,當代藝術的整個生態有所萎縮,這反映在美術館系統、藝術批評等各個環節,但藝術品交易反而越來越活躍。
這次卓納畫廊展位上帶來了創作面向各異的藝術家陣容,并不乏具有先鋒性的作品,例如喬丹·沃爾夫森的《紅色雕塑》,該作也被龍美術館收藏。雖然當下藏家的收藏趣味愈發多元,在同不少參展商的交流中得到的反饋都指向不同藏家在對作品的需求方面差異極大,千人千面。但許宇表示希望能看到行業中出現更多具有實驗性,突破既有陳規的藝術家和創作涌現到前臺。
卓納畫廊展位,圖片致謝卓納畫廊
季豐軒
作為香港本土畫廊,季豐軒自1991年成立以來的30余年,一直耕耘于東西方藝術的交流。
在談及本季香港巴塞爾為什么會吸引如此多的人前來參加的原因時,季豐軒創始人季玉年表示,首先與時機有關。疫情三年大大限制了人們的出行,當香港宣布去除防疫措施后,大家在出行方面沒有了顧慮。第二,香港藝術周期間,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邀請了很多美術館、博物館的館長前來參加研討會議,所以這次有一些美術館、博物館的館長來香港也并不只是因為巴塞爾。
近兩年,媒體上也有聲音說,香港在亞洲藝術市場上的中心位置會被如新加坡、首爾等國家、地區所取代,季玉年認為,很多人這次來香港也是帶著好奇和觀察來的。但當大家到了這里之后,還是會感嘆,香港的藝術市場是無法被替代的。
參加過很多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域藝博會的季玉年認為,香港巴塞爾舉辦至今的十年來,始終占有絕對優勢的原因是,香港巴塞爾和香港藝術市場相比之下都更加成熟,而這種成熟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作品運輸的高效率、各個國家的畫廊和藏家在溝通上語言的無障礙等。而最主要的還是香港的免稅政策和交易流程的便捷,這會大大提高機構和藏家的效率,節省大量的時間成本。
在談到今年對藏家的觀察時,季玉年提到,相比以往私人藏家比較多,今年來了很多美術館、博物館機構的館長、專家前來洽談收藏作品事宜。
在季玉年看來,藏家越來越專業了,很少有沖動購買的情況。在收藏一件作品之前,藏家會提前做很多功課,與畫廊多次溝通,并咨詢拍行專家。這也許與季豐軒代理的藝術家作品收藏門檻較高有關,但無論如何,藏家專業度的提升對于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市場環境是非常有利的。
本季香港巴塞爾,季豐軒呈現的作品面貌也非常豐富,包括喬治·馬修、奧斯瓦爾多?維加斯、謝景蘭、李華弌、莎拉?休斯、齊亞德?達盧勒、薛松、盧志榮和尼古拉斯·帕蒂等藝術家的作品。在問及當代藝術的國際化與本土性問題時,季玉年認為,無論是畫廊還是藝術家都要有文化自信,根植于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自信。在文化與藝術上,并不會因為區域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只不過,在國際化的環境中,畫廊需要扎根于自己的定位和立場,就季豐軒而言,選擇藝術家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這個藝術家是不是有自己的獨特性,因為藝術的價值在于創意;同時,這些藝術家是對自己的本土文化、對傳統文化抱有有自信的。比如薛松、李華弌等。
在季玉年看來,這屆香港巴塞爾能夠成功舉辦并延續好口碑,在當下的環境中實屬不易。她也提到了組織方的用心,包括邀請了很多有實力的私人和機構藏家;在布展時對每家畫廊的悉心幫助等等。這些都是成就一個好的藝博會品牌的關鍵之處。
季豐軒展位,圖片致謝季豐軒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對于這次藝術界備受關注的活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創始人鄭林談到“今年是疫情后全面開放的一年,參展畫廊數量也比去年和前年增加了很多,差不多接近1倍,全球重要的大畫廊都來了。藏家方面,韓國的藏家以及東南亞的客人來了很多。”唐人目前在香港空間正在展出菲律賓藝術家吉格·克魯斯的作品,加上畫廊本身深耕東南亞市場,所以這一區域的藏家來了不少,21號VIP開幕兩個小時后80%的作品已經售出。
對于如此多的參展畫廊,鄭林表示全球頂級畫廊有其自身的定位,亞洲的畫廊也有自己的標準,針對同一個展會,各家都有自己的“打法”,“我覺得頂級國際畫廊也有他的問題,大部分的藝術家出現在瑞士巴塞爾,倫敦Frieze,紐約藝博會,都是類似的藝術家名單,如果沒有更新的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可能也是一種復制,這樣的話可能畫廊藝術家的新鮮度是不夠的,活力也有一定的問題。”
唐人是香港巴塞爾展會的???,對于什么樣的作品更易于在這里銷售,藏家買大牌藝術家更多這一問題,鄭林覺得不是這么絕對。“實際上大牌藝術家有他們的優勢,但也有他的問題,因為賣得多了以后價格已經在那里了,一件作品一、兩百萬美金也不是那么容易銷售的,當然我們看到龍美術館王薇館長在博覽會上買了很多件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但也并不是每間大畫廊這么貴的作品都這么好賣出,在新加坡博覽會就出現這個問題,全球的大畫廊去了以后不一定賣得動,賣得這么好。”
一個業界共識是:相比新加坡和日韓,香港的藏家根基更為深厚,近幾年首爾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很多國際大畫廊也開始進駐,Frieze也已經開在首爾,包括新加坡這兩年也有大量資金流入,“但從我個人對整個亞洲的了解,一直以來新加坡博覽會是唐人賣的比較好的一個區域,”鄭林表示“沒有銷售遇阻的情況出現。”
但他同時表示,香港的地位要取代還是不容易的,除了國際畫廊聚集,香港二級市場在全球也是很重的一個份額,蘇富比、佳士得、富藝斯、包括國內的嘉德、保利拍賣都在香港設立分支,這是任何其他區域不能取代的。香港稅收的制度,對金融管控的制度,都是其他國家無法取代的。長遠來說,香港還是亞洲最重要的一個經濟區域。
對于目前眾多畫廊都在尋找藝術新生力量,鄭林在聊天中談到,唐人一直以來對年輕藝術家選擇很謹慎,從2021年以后到去年,在整個亞洲、東南亞、包括紐約、歐洲甚至南美、都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年輕藝術家合作、代理關系,這也是空間在與成熟藝術家合作基礎上一個重要的補充。
在香港藝術周同期,唐人也有新空間開幕,并推出一系列的展覽活動,其中包括唐人香港的第二空間——黃竹坑Landmark South空間的成立,并于3月18日推出開館群展“層疊之膚”。3月20日在唐人香港 H Queen's 空間,推出了菲律賓藝術家吉格·克魯茲(Jigger Cruz)的全新個展“烏托邦的向往”,由米開拉?塞納(Michela Sena)擔任策展人。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位,圖片致謝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第二空間——黃竹坑Landmark South空間 “層疊之膚”群展現場,圖片致謝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這是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第7次參加香港巴塞爾,在聊天中夏季風感覺這一屆有點兒像2020年之前的狀態,“去年我們也參加,也派了工作人員來現場,但很顯然因為疫情的原因,國際旅行受到限制,現場客人肯定沒有今年這么洶涌。 ”
本次蜂巢帶了很多正在展出展覽的藝術家前來,此外這次除了參加主畫廊單元之外,還參與到“策展角落”部分,展位上藝術家組合也囊括了不同的年齡段。藝博會是商業屬性的交易場所,從銷售的角度來看,第一天VIP日便售出29件作品。其中正在北京蜂巢舉辦個展的日本藝術家大竹茂夫的10件全部售出。
原以為疫情之后會有低迷市場表現之類,事實上并沒有發生。夏季風認為銷售的飄紅也同三年疫情導致的消費抑制有關系。“藝術市場同一般的日用品消費市場不太一樣,首先藝術是無用之用,它不是剛需,真正來買藝術品的人,不是在買一個日常消費品的概念,其次,來買藝術品的藏家是在這個社會當中,他的財富幾乎不會受到疫情的影響,相反地,或許還能從疫情當中找到商機與活力。”
夏季風認為香港巴塞爾和內地藝博會的差異在于前者還是非常國際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藝博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很多,此外亞洲的藏家群體還是香港展會的核心,中日韓包括新加坡、東南亞這一帶有很多藏家都會來這里。
相比前一陣熱議的新加坡藝術市場,參展機構普遍的反映是那邊的市場還是要時間培養。作為新崛起的市場熱土,新加坡包括首爾都試圖在藝博會版圖中分一杯羹,但很顯然與香港巴塞爾相較,“我認為他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香港首先是亞洲金融中心;其次,相關配套設施以及整個藝術生態環境更成熟的;第三,跟大陸的連接度也更加親近,與西方的交流、跟內地的交流更容易。顯然中國目前是亞洲藝術品市場當中非?;钴S的領頭羊位置,”夏季風補充說:“在我看來,香港先天的優勢是首爾、新加坡目前無法比擬的。”
疫情所迫,很多畫廊將PDF線上銷售作為一個重要的銷售渠道,買家也習慣了以這種方式來購買作品,恢復線下以后,還是線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銷售的途徑。夏季風談到這一現象時認為用PDF的方式銷售作品也挺有趣的,“近三年來好多客人都習慣了,包括拍賣會上藏家可能也會通過一張圖片判斷作品的好壞。我認為這個現象特別有意思,但好多藝術品在線下面對面的感受和面對一張圖片還是不一樣,尤其是畫面特別細微的質感,面對真實的作品給人帶來的感受不是線上PDF能取代的。”
最后關于在何種價格區間的作品,會對買家造成購買壓力,和采訪中很多展商觀點一致,夏季風認為這并不好一概而論,最終還是質量決定價格,參與香港巴塞爾除了銷售,蜂巢也很看重對代理藝術家讓更多藏家看到的機會,“參與香港巴塞爾銷售當然是很實際的考量,因為參展成本比較高,但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推廣藝術家,讓藝術家的作品能觸達更多的有效客戶。”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展位
香格納畫廊
香格納畫廊帶來了丁乙、梁紹基,楊福東,趙仁輝、韓夢云等12位藝術家的最新代表作品。與一些展位不同的是,香格納注重展位的策展性,以“境”為主題發散展開,從藝術家的作品中,探索自然、人文、精神與社會之間的“特殊互動”。其中出生于1989年的藝術家韓夢云的作品以展中展的形式呈現。該展以《夜曲》為主題,以建筑裝置架構結合代表女性勞作歷史的手工織物營造出多重寓意交織的詩篇。
香格納展位參展藝術家的年齡跨度也較大,呈現了比較豐富多元的代際面貌。
在談到藏家結構時,香格納畫廊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藏家關注和收藏當代藝術是非常顯著的一個趨勢。疫情后重聚于香港巴塞爾,一是與更多長久未見的朋友、藏家面對面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同時在經過幾年的沉淀后,也向大家展示了香格納畫廊的一個新的面貌。
對于成立至今已步入第27年歷史的香格納來說,畫廊的氣質面貌和選擇合作藝術家標準始終一致,即發掘身邊的優秀本土藝術家。在談到藝術家和作品的“本土性”與“國際化”問題時,香格納項目發展總監歐祖琴表示:我們并不二元對立地去看“本土性”和“國際化”的問題,也不為藝術設限和貼標簽,在當下的全球語境中,并非強調藝術的“邊界性”,而是放在藝術家與當下社會環境的觀察與反思。香格納此次展位呈現的主題,其實也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思考。
香格納畫廊展位,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偏鋒畫廊
偏鋒畫廊今年是第四次參加香港巴塞爾,依舊主打藝術家個人項目,本屆展會畫廊帶來的是藝術家鄔建安的大尺幅綜合材料作品,據畫廊負責人介紹現場藏家反饋以及銷售情況不錯,藝術家中等尺幅的作品售價60余萬人民幣,大幅作品為100余萬,此次作品銷售也部分得益于畫廊前期準備充分,包括根據作品打造適合展示的展臺。
畫廊并沒有對參展作品進行預銷售,“我們認為鄔建安的作品比較特殊,需要藏家來現場體驗,包括畫面的細節,里邊所講述的故事還是能打動人的”,畫廊負責人介紹以個人項目參展也是基于“想集中發力來推廣一位藝術家,希望能夠加深藏家對于藝術家作品的印象。”
偏鋒畫廊展位,圖片致謝偏鋒畫廊
亞洲藝術中心
亞洲藝術中心在本季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展出莊喆及董小蕙雙個展,以“向度的流轉:透視現當代臺灣藝術”為題,探究不同時代的臺灣地區藝術家,在創作上體現出的文化底蘊以及主體性思考,形塑出縱深的藝術風景。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執行總監張曉芳表示:從疫情前開始參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到作為疫情后全面放開的今年,我們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新晉藏家進場,除了香港本地、臺灣地區、東南亞藏家之外,我們接觸到大量的華南地區的新藏家朋友的積極關注及詢問。這可能也和我們近些年來在廣州、深圳舉辦及參與許多展覽及博覽會有關,他們對我們畫廊品牌及代理藝術家的整體面貌有基礎性的關注及認知,進而在作品收藏的推進上更加篤定及快速。
另外,整體藏家的年輕化,少了許多沖動性的購買行為,但對于他們認定符合自身的收藏標準,如藝術家坐標參照性、作品藝術性、價格合理性等,在進行綜合考量后認為合適的作品就會果斷進行收藏。
還有一個重要收獲是我們在原先許多私人收藏家的基礎上,也拓展了美術館、基金會的收藏及后續合作的可能性。
時隔三年,從今年三月香港巴塞爾的再次全面啟動、西九文化區的M+美術館的重磅展覽、畫廊和拍賣公司正在及陸續推出的大型展覽及活動等,加上這次大批新老藏家的再次聚集,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作為亞洲藝術中心的核心,將引領藝術更多的可能性。
亞洲藝術中心展位,圖片致謝亞洲藝術中心
阿拉里奧畫廊
阿拉里奧畫廊本屆香港巴塞爾帶來的陣容由東南亞、日韓以及中國藝術家共同組成,其中包括來自菲律賓的布恩·卡路拜恩、印度尼西亞的艾柯·努格羅荷、日本的名和晃平以及印度當代藝術界領軍人物蘇伯德·古普塔等。
阿拉里奧畫廊同樣沒有做展前銷售,“我們覺得一定能在展會現場售出的作品確實也找到了買家,這次帶來的作品中最貴的一件是印度藝術家蘇伯德·古普塔2019年創作的一件油畫作品,該作以22萬美金售出,開幕VIP首日過半以上的作品已被銷售。
據畫廊工作人員介紹,這次帶來的作品不少都被機構收藏。VIP首日,龍美術館館長,收藏家王薇很快就決定收藏了韓國藝術家鄭江子的作品《韓服紀念碑》,該作售價5萬美金。這位女藝術家即將參加在韓國首爾國立現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的巡回群展“先鋒派:1960-70年代的韓國實驗藝術”,下一站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洛杉磯哈默博物館。
最近在阿拉里奧上??臻g舉辦個展的藝術家梁曼琪也有極具標識性的作品展示,現場受到了很多藏家的關注,2022年創作的作品《重疊、時空、指針》依然是用鮮亮,跳躍而抓人眼球的線條、顏色和形式從畫布上延伸到現實空間,梁曼琪將幾何形狀和顏色作為了解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方法,擁抱不確定性、矛盾和沖突的途徑,這也是藝術家最近藝術實踐的新方向。
此外頗受關注的藝術家還有李珍珠,在她的創作中,充斥著十分脆弱、勉強維持著驚險的平衡才得以支撐下去的存在,這是藝術家眼中模糊不清的世界。作品雖然出現了熟悉的素材,但以一種直覺性的,有時甚至是超現實的方式,在夢幻般的未知世界中刺激觀眾的無意識。
阿拉里奧畫廊展位,圖片致謝阿拉里奧畫廊
魔金石空間
參加本年度香港巴塞爾博覽會主畫廊單元的魔金石呈現了段正渠、卞少之、付佳妮、郭鴻蔚、胡尹萍、經傲、劉鼎、李倩羽、梁偉、秦一峰、任莉莉、史國威、唐永祥、武晨、臧坤坤的新近創作。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與很多畫廊帶來的具有潮流感的作品在面貌和氣質上都具有一定的差異化。在問及藏家的年齡結構和收藏趣味時,曲科杰表示,年齡并不是判斷藏家收藏哪類作品的關鍵因素,主要還是要看藏家的喜好,當然還有作品的價格。魔金石代理的90后藝術家的作品,同樣也會受到年齡較長的藏家的喜愛。
談到香港巴塞爾的獨特性,曲科杰表示:首先,巴塞爾這個品牌在全球無疑是處在頂級的;第二,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樞紐,在經濟、文化環境上,香港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今年很多內地畫廊擁有了更好的展位位置,在曲科杰看來是個很好的現象,但也可能因為香港宣布去除防疫措施的時間比較晚,所以很多歐洲畫廊沒能來參展有一些關系。
對于在國際化的藝博會平臺上如何看待藝術的國際化這個問題時,曲科杰認為,“國際化”并非一個可以簡單概括的問題,也并非是趨同的一種藝術面貌。藝術需要有自身的地域和文化屬性,如果藝術作品在風格面貌上傾向同質化,那更多的是與潮流有關而與藝術無關。
魔金石空間展位,圖片致謝魔金石空間
東京畫廊+BTAP
在問及對本季香港巴塞爾與疫情之前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時,東京畫廊+BTAP北京空間負責人遲麗萍表示,最明顯的不同是歐美畫廊比往年少,相對而言亞洲本土畫廊多了。在藏家方面,歐美的普通藏家來的比之前要少一些,但大型藝術機構,像大型美術館的策展人、館長很多都來了現場,這是與以往不太一樣的地方。
東京畫廊的收藏客群基本上都是對藝術史比較了解的成熟藏家。新藏家雖然也有,但還是以熟悉畫廊及其代理的藝術家的老藏家居多。
在遲麗萍看來,香港巴塞爾之所以能夠擁有好的口碑與品牌力量,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國際化”的屬性。這一點就目前而言,是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藝博會無法超越的。時間和歷史的積累對于建立一個藝博會品牌來說至關重要。藝博會主要是由參展機構和藏家這兩方面構成。這兩方面也是相互作用的,有足夠好的機構,勢必會吸引更多更好的藏家;同樣的,優質藏家多了,自然也會匹配更多高質量的機構。所以藝博會的組織者如何爭取到這兩方面的資源是成就一個成功藝博會的關鍵。
對于如何解讀藝博會的國際性,遲麗萍認為,首先最顯著的是參展機構的數量和地域的豐富性。第二,從整體來看,畫廊們帶來的藝術作品中所凸顯的國際視野還是非常豐富的。
東京畫廊+BTAP展位,圖片致謝東京畫廊+BT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