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啥都不能過量,不然不僅得不到享受,甚至還有點兒難受!
在報道完ART CENTRAL和巴塞爾之后,我終于可以緩一口氣,去逛逛這個無比豐富的香港藝術季,看著一次簽注只許停留七日的規定在工作之后所剩無幾,各種教人在短短幾日能夠圓滿竄訪香港的攻略在朋友圈滿天飛,我甚至都不知從何看起。
最全、最多、最好、最牛......圈內各家公號從標題到內容“卷”到飛起。比起那些專業過人的人我其實更佩服那些精力和體力怎么都用不完的人,一個晚上轉5、6個場子愣是不困,一個字:絕!
思前想后,就集中逛逛三、四個地標吧:M+、大館以及H Queen,還有實際那天到最后已經沒有力氣打卡的黃竹坑。
M+
展覽很好、票價很貴、值得再來
M+是這次香港藝術季很多人行程上重要的一個
從我住的灣仔乘港鐵到九龍下車,出站后非常方便,步行大概6、7分鐘就到M+,地鐵上同事提醒我要事先完成預約,已經走了一半打開預約界面顯示已滿,不過我還是義無反顧地繼續,想著萬一現場可以直接買票呢?事實證明,沒問題。
工作日排隊購票的人還是很多
240港幣的門票,有點貴
售票前臺蜿蜒著長長的等待購票入場的觀眾,大部分人都是和我一樣前來打卡的游客,我去的那天24號是個周五,屬于工作日,和排在我前面的兩個本地人聊天,他們告訴我如果是周末,不提前預約肯定是無法入場的。
M+目前在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大展
M+有數個展覽同時在展,但最受關注和歡迎的無疑是“M+??瞬仄罚簭拇蟾锩饺蚧?rdquo;和“草間彌生:一九四五至今”,后者門票240港幣,可通看全館展覽,我更想看的其實是??说牟仄氛?,不過大老遠來一趟也顧不上肉疼,買了票后先從草間彌生看起。
草間彌生展覽現場
草間彌生怎么說呢?喜歡的人喜歡的要死,討厭的人討厭的入骨,當然老太太早已進入當代藝術史的第一梯隊,沒所謂啦!
這個展覽分了4個展覽空間,按時間和主題為觀眾全面呈現了這位藝術家的創作。密集的波點、經典的大南瓜當然必不可少,此外還有一些不常見的雕塑和藝術家自畫像作品、大型的裝置作品也屬難得一見,比如在地下樓層光庭垂直懸掛至B2層的《神經的死亡》就是草間彌生2022年剛剛完成的作品。
鏡屋,每次限四名觀眾同時進入,停留限時30秒
最受歡迎的還是鏡屋,觀眾需要在屋外排隊進入一個四周都是鏡面的空間,萬花筒一樣迷離的體驗確實還是很讓人流連忘返的,每次至多只限四人同時入內,不過哪怕只有兩個人,大家彼此都嫌對方多余。
觀眾一旦進入后,屋外的工作人員便開始計時,30秒后必須走人,進入、拍照、體驗一把迅速離開,倒也避免了因無法自拔而長時間停留,影響到后面觀眾參觀效率的問題。
展覽現場
就像展廳外的展覽引言寫的那樣:草間彌生的確用作品打開了一個奇幻自由的世界,草間聲稱她創作是為了治愈全人類,這話有點過,但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愉悅和由絢爛的色彩引起的興奮感,無疑氛圍是拉滿了。
展廳里充斥著來打卡拍照的游客,不過其中不少人并不知道她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的天價,但知道她的作品時尚,好看,不來打卡就沒法曬朋友圈,就夠了。
M+商店內草間彌生的藝術衍生品銷售火爆,一雙襪子98港幣
M+的藝術衍生品商店里,滿眼望去都是這個展覽的衍生品,從帆布包到不同SIZE的白底紅點、黃底黑點的南瓜抱枕、以及價格不菲的畫冊都在店內陳列,想買啥豐簡由君。
我順手拿起一雙波點襪子,發在票圈讓朋友猜價格,有上來就喊一千的,還有說498的,有零有整,猜得相當用心,我亮出98港幣的價簽后,朋友們驚呼良心價,看來是我窮??!
??瞬仄?/strong>
作品莽勁兒中透著真誠和態度
這個展覽老實講,我看了后還是挺感動的,不是說作品有多好,而是現在中國的當代藝術中你很難再感受到那股子勁兒了。
任何時候藝術家都想書寫歷史,在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野心歸野心,但這些藝術家的野心中飽含真誠,這些作品無不心思縝密但又無所顧忌,當然也有些作品是時代的選擇,時移事易,現在回頭再看雖不乏幼稚,但卻并不過時。
展覽現場
??说倪@批收藏量大質精,確實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舉足輕重的四十年,展覽用七個部分呈現了兩百件作品。說句俗套話,絕大部分都是藝術家年富力強,創造力和精力最飽滿的時候創作的精品,當年也都是30歲的年輕藝術家??!彷徨,果決、妄圖改變的勇氣甚至是膽魄,撲面而來。
展覽現場
??嗽陉P于其收藏的自述中寫道,他自己收藏的這 320 位藝術家的作品,目的是提供一個寬闊的維度,這也是他這批收藏主要的目標:不是集中單一作品或藝術家個案,而是呈現整個中國實驗藝術的廣度和深度。
展覽現場
展覽中很多難得一見的重要作品值得細細品咂,耿建翌四聯大笑的人臉《第二狀態》,張培力的《醫用手套》旁邊是《先奏后斬的程序——關于X”》的手稿、邱志杰的《重復書寫蘭亭序一千遍》林天苗2000年之前創作的裝置《辮》、谷文達上世紀80年代中的六聯紙本水墨作品《兩種文化形態雜交的戲劇性》。
簡而言之,這是個值得反復花時間認真看的展覽,學習美術史的學生、研究美術史的專業人士從中都能各得所獲。
看了這個展,下次有人再說當代藝術膚淺,只有花花綠綠,你就可以有力地反駁了,從這些作品中不僅能夠看到藝術家對藝術本身的探索,還能透過作品感受到那個時代。
展覽現場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是:85時期的藝術家其實和現在的藝術家同樣面臨一個西方各種藝術資訊,社會思潮洶涌而至的情況,只不過訊息的傳遞與吸收從書籍、畫冊、口傳耳聞,變成了社交媒體、Ins、微信和小紅書。接受信息后如何消化、吸收、最后化為己用讓藝術家高下立判。
看了這個展覽我反而覺得那時的中國當代藝術更有Power,至少不是千人一面的漂亮和好看。雖然這是篩出來的名單,不過并不影響作品的誠意滿滿。那時的藝術家當然不傻,但現在的藝術家,都太精了。
展覽現場
展覽第三部分的標題還挺意味深長的:“缺席與在場”,如果從現在開始算起,再過四十年,如今的這批藝術家又會留下誰呢?
大館
那些不一樣讓藝術如彩虹般絢爛
大館就在熱鬧的中環,大隱隱于市
大館前的檢閱廣場
大館(Tai Kwun)就坐落在中環的核心地帶,照理說我應該先去看畫廊集中的H Queen,但我香港的好友極力推薦我應先去看大館。
大館內關于警署歷史文獻的介紹及陳列
這個港島現存最早,最大的殖民時期歷史建筑群,由警署、監獄和裁判司署組成,大館見證了香港早期法律與治安制度的發展變遷,目前有16座古跡建筑群,以及兩座新建筑,定期為公眾帶來歷史文物和當代藝術活動。從朋友圈發的照片來看,大館已是香港時下熱門的文化打卡地標。
聚焦酷兒群體的展覽“神話制造者”
這里正在展出一場聚焦酷兒文化的展覽“神話制造者”,這個展被朋友圈很多人評為這個香港藝術季最大的收獲。說實話我對LGBTQ群體不了解,看完這個展覽也只是知道個只鱗片爪,不過展覽借作品所呈現出的,不同于主流價值評價體系外的少數群體畫像還是很能讓人慨嘆世界之大,思想之自由。
展覽介紹的小冊子(上),前臺問詢處背后的VIDEO作品(下)
展覽有三個部分,酷兒神話,身體政治,酷兒未來,展出作品也自然少不了暴露的和更為直接地展現性的作品,展覽問詢臺后面的墻上就是一組多頻VIDEO作品,還挺賽博科幻后人類的,這個展也是香港首個以LGBTQ為主題的大型展覽。事實上,崇尚多元自由文化的香港也不過在1991年才通過男同性戀非刑事化法例。
神話制造者 展覽現場部分作品
“酷兒”這個概念是今人造的,但酷兒這個群體卻早是古已有之,藝術家們從傳統文化和民間傳說中抽絲剝繭,找到那些酷兒元素進行創作并從中找到自我慰藉的安全空間,展覽提醒不了解這一群體的觀眾,酷兒不是現今的現象,只是未被大眾主流所觸及而已。
有關酷兒群體的書籍和文獻檔案
除了作品,觀眾還可以在另一層展廳的“流動閱酷”角落看到很多有關酷兒群體的書籍、畫冊、檔案文獻。為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當代藝術,主辦方還從藝術家的作品和藝術實踐中制作了一系列的關鍵詞日歷,邀請觀眾參與其中。
我撕下來兩張關鍵詞帶走了:完美家庭、性別認同
你可以撕下其中感興趣的關鍵詞,作為你對酷兒群體的理解和認同,我選擇了“完美家庭”和“性別認同”。主辦方也邀請觀眾分享他們眼中關于酷兒群體的影音作品,留言很踴躍,內容很龐雜,我翻了一遍,只知道李安的《斷背山》。
斷背山我其實也沒看過
看完大館這個展后我直奔H QUEEN大廈打卡集中在那里的幾家國際大畫廊,半路碰到的一位畫廊主告我可能要排隊,結果我在中環來回找了半天才找到皇后大道80號,從豪瑟沃斯一樓樓地往下走,看到卓納畫廊結束,一共打卡了五個展覽,之后我就鉆進地鐵去往黃竹坑了。
后來的事實證明,到了黃竹坑,我的兩條腿已經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