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著名藏家、企業家、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于2023年3月25日至7月23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收藏展:世界——林明哲的藝術收藏。此次展覽精選90件作品,創作年代跨越18世紀至21世紀,從古典、浪漫主義、印象派、超現實、超寫實、表現主義、抽象表現、新波普和觀念藝術等,匯集多位歐美亞等巨匠大師的創作。
從19歲買下第一件藝術作品起,林明哲至今已有50多年的收藏歷程,擁有藏品八千多件。近半個世紀的藝術收藏閱歷,有對于藝術品自由浪漫的追尋,有其孤絕難解的神秘,有收藏投資的競爭,亦有分享擁有的喜悅。而林明哲之子——林正,從2005年9月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在798 藝術區啟幕,已在北京深耕近二十年。百年藝術夢,兩代父子兵。借此大展為契機,99藝術網專訪林明哲林正父子,從叱咤商界與藝術收藏界的父親,到在當代藝術藏購中潛心鉆研的兒子。兩代藝術藏家的風風雨雨,換來的是對中國現當代藝術最為有力的推動力量。
世界 - 林明哲的藝術收藏
策展人: 曾芳玲
展覽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101, 102, 103展覽室
展覽時間: 2023.3.25~7.23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偏鄉深耕計劃支持: 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現場
1
敢“闖”
沖出重圍進大陸
六闖俄羅斯
只為買畫
林明哲何許人?1949年出生于臺灣科技學院系統的美術工藝系,早年買入一張清朝皇族后裔溥儒的畫作,開啟了他收藏書畫的興趣。雖在校期間系統學習美術,但畢業后并未從事藝術創作。趕上臺灣經濟騰飛,林明哲進入房地產業,組建臺灣山集團。地產生意讓他有了雄厚的資金實力,從20世紀80年代起,這位臺灣房地產巨頭開始輾轉于全球購買藝術品。
中國著名藏家、企業家、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
略梳理他近半個世紀的收藏脈絡,可謂精彩至極:
☆ 80年代末,林明哲就已從歐美拍賣市場上收藏了歐美日韓大師級藝術家的200多件作品,如魯本斯、柯羅、安塞姆•基弗、安東尼· 塔皮埃斯等,辦過5次西洋畫收藏展,曾一度覺得“只有西方油畫才值得買”;
☆ 除了中國書畫大家如齊白石、張大干、周思聰、李可染、林風眠等,林明哲從1987年開始收藏大陸當代藝術品,曾大手筆買下當時還是新人的羅中立、張曉剛、何多苓、程叢林、龐茂琨等大批川美藝術家作品;
☆ 于1992年創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 20世紀90年代,林明哲在俄羅斯經濟低谷時期六次到俄羅斯畫家畫室掃貨,因此收藏到了列賓、蘇里科夫、列維坦、馬克西莫夫、梅爾尼科夫等美術史大師的名作,成為俄羅斯官方美術館之外的最大私人收藏家;
☆ 與收藏俄羅斯藝術家作品的同一時期,歐洲經濟不景氣,趙無極、朱德群、白南準、藤田嗣治等亞洲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乏人問津。林明哲看準時機,大批量收藏趙無極畫作。1992年到1994年間,林明哲在海外拍賣會上買下了26件趙無極作品。1995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趙無極80回顧展,是藝術家在海外最大的一次展出。
☆ 2000年以來,關注極具藝術發展潛力的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年輕藝術家。
林明哲藏品:彼德. 保羅. 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AUC-007-L 獵牛 A Bull Hunt 36x97.8 油彩畫板 Oil on board
實際上,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國正悄然經歷著經濟乃至文化氛圍的巨變,在這樣詭譎多變暗流涌動的特殊時期,大批量購入現在看來具有極高性價比的藝術作品,需要的不僅是歷史與時代的機緣,更是有非同常人的膽識與魄力。
1986年,經歷過改革開放的大陸在林明哲看來,無疑在未來幾年將會百花齊放、生意盎然。他稱之為“驚艷”。林明哲北上的大陸之旅異常艱難。但林明哲最終還是沖出重圍,精心籌劃著他的北上之行。最初僅限于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并沒有開放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但也正是這一年,林明哲與四川美院結緣,去到了地處偏遠山區交通極為不便的重慶。1989年與北京畫院舉辦「海峽兩岸繪畫交流展」分別在高雄與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兩岸藝術家重要作品,是兩岸分隔40年后第一次盛大交流展。
林明哲(中)早年拜訪藝術家們,藝術家分別為:羅中立(左一),龐茂坤(左二),楊飛云(右二),馮斌(右一)
當時您北上大陸之旅很是驚險,能跟我們分享當時的經歷?是什么讓您下決心開啟行程?
林明哲:在臺灣從小閱讀中國歷史、地理和人文故事,一直向往祖國山川地理文物。因緣際會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時任北京畫院副院長王明明,雙方相談甚歡并促成了連袂舉辦「海峽兩岸繪畫交流展」的契機,及開啟到成都拜訪藝術家淵源。
在中國各地旅游10年期間,多次造訪成都,最終選擇到成都發展房地產,除了認識何多苓等一批藝術家朋友外,也喜歡成都生活的悠閑,并與一些干部在成都居住了15年。1987年在進入大陸之前就已閱讀過陳英德先生所著《海外看大陸藝術》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中國的美術發展及藝術家,包括傷痕藝術家羅中立、何多苓、程叢林、高小華等人。
自北京進入成都,本就為拜訪藝術家而來,沒想到初始僅見到何多苓,當時在成都畫院和工作室中也看不到什么畫,最后是勉強從角落拿一張布滿灰塵的《藍鳥》,作品開價 3000 美金,沒殺價成交(當時 3000 美金等于教授近十年薪資)。
1991年,蘇聯解體,全國經濟、金融、貨物的供需皆應聲倒地,不但貨幣急速貶值,民生物品價格也因供需失調而處于空前的混亂狀態,在這樣人心惶惶的年代,林明哲于 1992-1993年間,六次進出俄羅斯與烏克蘭,前后共四個多月,歷經千辛萬苦搜集到經過他及專家團精心挑選的三千余幅油畫作品?;仡櫠砹_斯之行,林明哲以“捏把冷汗” 形容。
六次進俄羅斯,已遠超常人的勇氣了,這么多次往返最難忘的記憶是什么?看以往的資料,冬天拜訪藝術家經常被凍傷?
林明哲:開始收藏中國油畫后,在研究中國美術史過程中,發現中國油畫發展起源,重要的美術教育深受蘇聯藝術家的影響,內心激蕩不已,似一道無形的吸力,牽引著前往蘇聯探究脈絡的神經,從而開啟蘇聯探險之旅。
91年蘇聯解體后,92年春天邀請在北京的好友邵大箴和奚靜之伉儷(留學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研究所),組織訪問蘇聯藝術團體及拜會藝術家,深入了解蘇聯美術史及發展狀況。當時還是俄國冬天,氣溫低又下著雪,有些藝術家工作室缺供暖,常常一下車就馬上凍傷。
解體后的蘇聯盧布貶值,通貨膨脹嚴重,藝術家都愿意割讓畫作,到94年就禁止重要藝術品出境。
林明哲藏品: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Ilya Yefimovich Repin 1844 AUC-082-L-婦人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86.5x60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林明哲藏品:伊薩克·.列維坦Isaac Ilyich Levitan AUC-088-L白楊樹林The Aspen Grove 48.3x35油彩紙板Oil on pasteboard 1880
2
有“謀”
成立基金會,持續辦展
洞察時事,待時機精準出手
林明哲大而精的收藏逐漸被外界塑造成傳奇,在不少媒體采訪及報道中,稱他的收藏為“買斷式”收藏;以“囤貨”的方式入手,然后作品能在他手上神奇地翻幾百倍;說他以壟斷式購買,暴漲千倍;說“林明哲買斷了1987年到1997年中國10年的美術史”;稱他為“收藏界巴菲特”,幾十年前用5萬元購買收藏了一幅美院學生的作品,后來這幅畫后來拍出四千多萬……
中國著名藏家、企業家、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
在這種不斷的發酵與想象中,無疑給外界提供了一種誤導:多數人只看到耀眼的收藏名單與暴增后的數字,似乎足夠的大手筆花錢買畫成了重要因素,而忽略了背后往往更為重要的原因:林明哲受過專業的藝術教育,常年參觀重要展覽及博覽會,已成就其卓越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趣味,能令他出手購藏的必定是其真正欣賞的有才華韌性的藝術家,而絕非一時腦熱的投資;同時其成立的山藝術基金會,堅持長期系統專業的對待藝術收藏。對內,持續將藏品進行梳理、出版、展示;對外,通過展覽及拍賣會,對老中青藝術家持續關注。因此,做好一名傳奇藏家,除了膽識,需要更具謀略。林明哲做了什么?日常經營中組建基金會,積極持續推廣看好的藝術家;同時敏銳體察時事,靜待時機精準下手。
1992年林明哲及其他幾位藏家共同出資成立山藝術基金會?;饡倪\作和管理,包括籌集資金、藝術品購藏、藏品運用等事務均要由董事會最終通過,由林明哲代表綜理基金會事務。凡是以基金會名義購得的藏品均屬于基金會所有,董事長或各位童事個人無權利做任何處理。
可以說,山藝術基金會的收藏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大背景息息相關,體現了在藝術市場發展中一個私人基金會收藏的重要角色,并對藝術史的發展和藝術家的成功起著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據統計,在1989-2011二十多年間基金會籌辦200多場展覽,包括個展、群展、巡展,基本是由林明哲著手操辦,其中近80%的展覽是免收門票,對觀眾免費開放。正如林明哲在早期接受采訪時曾說:“一旦認可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就要加以長期關注,并持續收藏其優秀作品,幫他辦展覽,推向全世界。”
能同我們分享下1992年當年大批量收藏趙無極畫作的經歷?當時國內外對張無極所知甚少,為何看好趙無極?
林明哲:88年已辦炎黃藝術月刊雜志,閱讀國際藝術信息及美術史,了解早期在巴黎(前藝術之都)活動的東方藝術家趙無極、白南準、金昌烈、藤田嗣治等人,在紐約(新的藝術之都)興 起后,不再受關注,市場行情很差(跌到原來的五分之一,類似中國當代藝術跌幅)。
我發現趙無極是華裔藝術家,未來當中國掘起后,大家一定會重新關注趙無極,所以92年開始大量在拍賣會買趙無極的畫作,94年到法國拜訪藝術家本人,并取得藝術家割讓70 年代早期大尺寸作品。于 96 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辦理藝術家 80 回顧展,是趙先生在海外舉辦最大型的展覽活動(收藏了25件早期畫作)。
吳冠中的《墻上秋色》是一件難得的精品,聽說當年您的“囤貨價”大約十五萬,它也陪伴您多年,跟我們聊聊當年收藏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林明哲:92年透過邵大箴教授引介拜訪位于芳草小區的吳冠中先生(當時吳先生在香港已頗具名氣,但臺灣普遍不了解吳冠中),加上熟知吳冠中的臺灣藝術家劉國松推薦山藝術基金會,很快獲得藝術家吳冠中割愛 26件水墨及油畫?;饡?7年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及高雄山美館舉辦巡回展,獲得非常大的回響,吳冠中也漸為臺灣大眾熟知。
《墻上秋色》也是當時收藏的油畫作品,2005年北京保利拍賣公司首拍,好友蔣迎春館長(保利博物館)請托提供重要作品參與拍賣以壯聲勢,才忍痛割愛送拍。至今仍覺可惜,這件作品是藝術家成熟風格及大尺幅作品的精彩之作(我也欣佩當初收藏家的眼光、財力和運氣)。
回首這近半個世紀的藝術品收藏經歷,有什么最為難忘的回憶?比如一些不為人知的收藏競爭?亦或是難忘的辦展經歷?
林明哲:每次驚奇、驚險的藝術之旅對收藏都是有重大的收獲。在投資大眾不注意、不熟悉、價格不高、不熱門的藝術家及作品做收藏,都是有價值的,冒險是值得的。
1988年重慶(郵輪由武漢走長江三峽)之旅,收藏大量沒人競爭的杰出藝術家羅中立、程叢林、龐茂琨、張曉剛等人的優秀作品。1992年初進入西方藏家、學者不敢進入的前蘇聯(因冷戰太久的原因),收藏這些在70年代留下的歷史藝術痕跡的紀錄,更重要的是這批藝術家深深影響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及起源,而全球只有山藝術基金會擁有這批珍貴藝術作品,實屬難能可貴的罕見經歷。
3
懷“初心”
積極參與藝術生態圈建設
闡述新世紀中國人的收藏觀
上世紀80年代,憑借投資房地產業帶來的財富,林明哲采用批量收藏的方式,將當時極具代表性的四川流派:“傷痕”“鄉土”的重要代表作品做了蔚為可觀的收藏,并不遺余力的為選中的藝術家做展覽。那些年對于大批川美青年藝術家的發現與扶持被稱為將作品“席卷一空”。
曾在而立之年一度覺得“只有西方油畫才值得購買”的林明哲在看到中國大陸藝術家的創作后,開始帶著溫情與真誠去扶持藝術家,并與他們結下長久的友誼。這是為何?
中國著名藏家、企業家、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
正如林明哲過去在接受采訪時所言,“藝術品收藏并非簡單的財力競賽,而是以積極主動參與藝術生態圈的觀念來推動藝術發展,以一個嶄新的觀念來闡述新世紀中國人的收藏觀。”
從整個藝術的發展脈絡來看,林明哲收藏了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一段極為“珍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正值中國美術現代化大思潮的高峰,思考“油畫中國化”成為一位有著使命感藏家的重心。林明哲以此為目標的收藏行為,極大地激勵了本土油畫的創作;六次赴俄,林明哲購得的上千件作品“基本上與中國關系緊密的蘇聯畫家的作品都買了。”在他看來,這些年中國油畫走出了自己的創作思維,中國油畫中體現出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是土生土長的,也是真正屬于中國,這些都令林明哲由衷地感到欣慰。作為藏家的他投入沒有白費,在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中,山藝術文教基金堅持保住藏品不出手,在隨后的一輪藝術上漲情勢下,這些蔚為大觀的藝術品得到無限升值。
進入2000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變得更為開放與多元。林明哲看來新一代藏家受廣泛的西方教育,思想更具國際觀,未來收藏范圍也許更廣、更國際化,更符合中國未來藝術市場中西藝術并行發展的趨勢。林明哲之子林正逐漸在收藏上獨當一面,以新一代的觀念繼續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
林明哲藏品:CGQ0001L 蔡國強Cai Guoqiang 蜘蛛網為大英博物館做的計畫 Drawing for Spider web-300cmx400cmx0cm 紙面火藥粉 2004
林明哲藏品:ZW-001 展望Zhan Wang-假山石(中國庭園椅項目)Rocks off (FROM THE CHINA CHAIR PROJECT) 拋光鋁 polished aluminum 2007
談談這次收藏展的機緣?
林明哲:高雄市立美術館主動提案規劃的展覽,在全臺只有山藝術基金會有能力匯集涵括 18 個國家,共55位優秀藝術家不同時代的藝術品(油畫、雕塑),從古典到現、當代創作。
最重要的是為嘉惠偏遠地區學校學生,提供免費專車接送服務,讓學生不用出國就可以觀賞到世界級的藝術展,該企劃與基金會長期核心目標一致,基金會將提供所有經費,讓偏鄉孩子也能獲取更多學習資源,開拓更廣視野。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現場
作為收藏的大背景,社會層面上政治經濟因素千變萬化,時常會帶來收藏的機遇或陷阱。對于最近的十年,您的收藏心態、方法和策略是否有變化?那這么多年以來一直不曾變化的又是什么?
林明哲:「勿忘初心」是基金會一直以來秉持的信念。私人基金會最大的挑戰是經費長期支出,在政、經急劇變動的今日,難免受到更多沖擊。為因應網絡時代、科技化的時代,在「勿忘初心」的信念下,基金會也將隨著全球快速變動的腳步,在鼓勵藝術家,推廣藝術的宗旨下,調整收藏及挑選藝術家的方法。
參展作品:千住博 130x190 cm
參展作品:空山基 機械姬
最后,有什么建議給到中國正在成長起來的藏家們?
林明哲:用心觀察,中國近年很多新收藏家,有財力、有理想的投資者值得鼓勵。
幾點建議︰
1、 心態最重要——不要想快速獲利,投機與藝術的暴起暴落,對藝術發展、對收藏及喜愛者都是傷害。
2、 提升藝術眼光——要學習欣賞新創風格藝術品,及接受不熟悉的美術運動,才能早一步看到未來有價值的藝術品。
3、 研究選擇藝術家,比挑選藝術品重要——藝術品是隨藝術家的成就而有價值。
林明哲藏品:Louis Nevelson 路易斯·耐佛森 無題 54.6cmx98.1cm 木雕 1899-1988
林明哲藏品:安東尼·塔比埃斯 Antoni Tapies AT-0001-L(AUC-111-L) SYMMETRICAL BLACK AND MATTER 114X146 混合媒材 Mixed media on canvas 1969
林明哲藏品:菲利浦.佩爾斯坦 PHILIP PEARLSTEIN PPH-001-L-兩個音樂家木偶和模特兒 TWO MINSTREL MARIONETTES AND MODEL 193X152.4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987
中國著名藏家、企業家、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及其子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負責人林正(圖片提供:藝術財經)
最后,以99藝術網對林明哲之子林正的提問結尾。
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收藏理念與實操經驗,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否有時會感覺很難走出父親的影響?
林正:現在時代跟之前我父親那時代很不一樣,機遇不同,全球化程度也不一樣。早期的收藏情況,透過訊息差,比較大機會可以找到心目中的藏品,只要足夠的學習,夠勇敢及夠投入?,F在的情況比當時復雜很多。全球化的信息很透明,大家信息都是流通的,訊息差的情況降低很多。任何有機會的地方,不管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的主要參與人都積極的介入,這讓收藏的選擇上增加比較多的困難度,我自己的收藏其實受我父親的影響很大,從收藏的價值觀到收藏的藝術家類型,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我父親。雖然時代在變,但有些基本的挑選準則還是適用的。
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負責人林正
能與我們分享最難忘的收藏經歷?認為自己同父親那一輩藏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林正:因為我的收藏還是基于工薪階層的能力,對每件作品的購買比較斤斤計較。作品的內容、作品的大小、藝術家的履歷、與之前這位藝術家的價格做垂直及平行對比。之前在拍賣上買奈良美智的作品,應該是當時比較不理性的:當時有兩家拍賣公司各有一件作品,但拍場的時間非常接近,所以我與我太太就各自在一個拍場竟拍,但因為預算只能挑選一件所以在拍賣時就有點緊張。這應該是我與父親狀況不一樣地方,他手上能運用的資金單位不同,對他來說,不是買不買的到的問題,而是想不想要這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展導覽現場